八斗是古代中国对人的智慧和能力的一种计量单位,最早源于《论语·微子》中的一句话:“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斗筲是指斗子和簸箕,古代用斗量米、用筲盛米,斗筲之人比喻目光短浅、见识浅薄的人。
八斗的典故出自于曹魏诗人阮瑀。阮瑀在曹丕手下为官,才思敏捷,博学多才,曹丕每每与之辩论,都无法说服阮瑀。有一次,曹丕问阮瑀:“你自认为你的才华有多大?”阮瑀回答说:“臣才共八斗,曹冲七斗,孔融六斗,祢衡五斗,徐干四斗,应玚三斗,刘桢二斗,陈琳一斗。”曹丕听后,大怒,说:“你竟然敢说我的才华不如你!”阮瑀回答说:“曹冲是您的儿子,他的才华比您高,也是理所当然的。”曹丕无言以对。
八斗也用来形容人的才华出众,如“八斗之才”、“八斗奇才”。例如: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丹穴徒窥八斗才,龙门终隔五云外。”李商隐《有感二首·其二》:“八斗之才真复少,可怜终老更延续。”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八斗还用来形容人的智慧和见识,如“八斗之智”、“八斗之识”。例如: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虽画者之所不及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余尝读《庄子》至‘吾安得夫忘形者,出乎万物之宗而游乎天地之始’一段,慨然有会于心。于是闭门却扫,谢客不出,昼课其子弟,夜思其所闻。既而深思熟虑,自以为得之,于是欣然谓门弟子曰:‘吾始得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