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李白在安陆时所作。当时,他正在异乡漂泊,思念家乡。在一个静谧的夜晚,他看到床前月光皎洁,误以为是地上的霜。他抬起头来,望着明月,低头思念起远方的故乡。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是李白在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奉诏入京途中所作。当时,他从四川白帝城出发,沿长江东下,前往京城长安。
这首诗语言流畅优美,气势恢宏磅礴。诗人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长江的壮观景色和自己乘舟东下的豪迈心情。诗中的“彩云”、“江陵”、“猿声”、“万重山”等意象,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诗歌意境更加深远。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泪湿春衫袖。
这首诗是李白在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奉诏入京途中所作。当时,他从四川出发,经由蜀道前往京城长安。蜀道崎岖难行,李白在途中遇到各种困难,心情非常沉重。
这首诗语言雄浑壮丽,气势磅礴。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蜀道的险峻和自己行路的艰难。诗中的“危乎高哉”、“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泪湿春衫袖”等诗句,都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蜀道的畏惧和对人生道路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