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咏竹》写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在黄州,苏轼的生活非常艰苦,但他却能以竹自比,表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诗中,苏轼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竹)仍大嚼,世人皆被轻。”
这首诗的意思是:宁可没有肉吃,也不可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人会瘦弱;没有竹子,人的品格会粗俗。人瘦了还可以变胖,但人的品格一旦粗俗了,就很难改变了。世人都嘲笑我说这样的话,似乎很高傲,又似乎很愚蠢。如果对竹子依然大加咀嚼的话,那么世人都将受到轻视。
郑燮的《竹石》写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当时,郑燮因科场舞弊案被革职,并被发配边疆。在边疆,郑燮饱尝了艰辛,但他却能以竹石自勉,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郑燮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的意思是:咬定青山,绝不放松,竹子的根原本来就在破裂的岩石中。经历了千磨万击之后,竹子依然坚挺有力,任凭东西南北风如何吹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