绦,读音tāo,本义是古代束腰的丝带,也指丝穗、丝带,是古代汉族妇女常用来束身固裙的丝带。
在咏柳诗中,“绦”通常指柳树的枝条,因为柳树的枝条细长柔软,随风飘舞时,宛如丝带一样,所以用“绦”来形容柳树的枝条,非常形象生动。
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中,“绿杨阴里白沙堤”一句,就形容了柳树的枝条随风飘舞,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而白色的沙堤就隐藏在柳树的枝条后面。
又如,杜牧的《江南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就形容了江南地区众多的寺庙和楼台,在烟雨中若隐若现,仿佛笼罩在一片朦胧的薄纱之中。
因此,在咏柳诗中,“绦”通常指柳树的枝条,它是柳树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咏柳诗中常见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