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
其一
三九严寒入骨来,
风腥雪辣更难当。
君王一月抛万乘,
问遍乡民诉不平。
译文
已是二九寒冬,酷寒刺骨,
冷风夹雪,滋味更辣,难以承受。
万乘天子抛开九五至尊,
亲自聆听民声,解民不平。
其二
耕牛无日不低头,
农夫无日不躬身。
千辛万苦才耕耘,
粒粒果实入君口。
译文
耕牛始终埋头耕地,没有懈怠,
农夫无一日不辛苦躬身耕耘。
付出了千辛万苦的耕耘,
才有了颗粒归仓,奉献君王。
其三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荞麦粥,
充饥聊胜无。
译文
四海之内无一闲置的农田,
但农夫仍有被饿死的。
喝点荞麦粥,
只能聊胜于无,勉强充饥。
其四
可怜无定河,
边成古战场。
几度夕吹角,
寒声断人肠。
译文
可怜无定河,
沿岸的边境成了古战场。
何度听到傍晚的号角声悠扬,
凄凉的声响令人肝肠寸断。
已亥杂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诗歌,共四首。该组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冬天,杜甫在四川夔州(今重庆奉节县)期间。当时,杜甫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谪至夔州,生活十分贫困。冬天来临,天气寒冷,杜甫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十分凄凉。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写下了这组诗。
已亥杂诗主要反映了杜甫在夔州期间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诗中,杜甫描写了冬天严寒刺骨、风雪交加的景象,以及农夫耕种辛苦、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同时,诗中也表达了杜甫对国家现状的不满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已亥杂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感情真挚深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诗中,杜甫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夸张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诗中也运用了大量的典故,使诗歌更加丰富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