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创作于公元757年秋末,当时他刚经历了安史之乱,流落到成都,心情十分悲痛。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连三月,
家書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第一联:“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诗人在乱世中的感受:国家破败了,但山河依然存在;春天到了,城池里却长满了杂草。这两句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形象鲜明,描绘出一幅萧条荒凉的景象。
第二联:“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写出诗人感时伤事,触景生情。他看到花儿在风中飘落,禁不住洒下泪水;听到鸟儿在树上啼叫,不禁惊心动魄。这两句诗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情感形象化,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第三联:“烽火连三月,家書抵万金。”写出诗人对战乱的厌倦和对亲人的思念。他看到烽火连绵了三个月,不禁感到厌倦和悲愤;他知道家书抵万金,不禁思念远方的亲人。这两句诗用夸张和比喻修辞手法,渲染了诗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第四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出诗人饱经沧桑,身心俱疲。他看到自己的头发白了,不禁搔头叹息;他感到自己的头发快掉光了,不禁想把它们都拔掉。这两句诗用夸张和比喻修辞手法,描绘了诗人的衰老和憔悴,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春望》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诗歌。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亲人的思念。这首诗语言凝练,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