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春望》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天宝三年(744年)春天,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东游归返途中,在河南巩县写下。当时,李白满怀对国家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的失意和怀才不遇的感慨,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诗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意:
国家破败,山河仍在;城池荒芜,草木丛生。感受到时局的悲惨,花朵也流下泪来;怀念别离的亲人,飞鸟也惊恐不安。战火连绵三月不绝,家信抵得上万金。白发苍苍的老人搔首叹息,头发越来越短,几乎要短到无法用簪子插起。
赏析:
诗的第一句“国破山河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败的感慨。紧接诗句道出此景的起因是因战争而生,引发诗人感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诗人的心境和眼前所见的景物融合在一起,写出诗人身处乱世,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忧虑和悲愤。接着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战乱的惨烈和人民的苦难,以及诗人对亲人的思念。最后一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现了诗人年老体衰、心力交瘁的状态,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无奈之情。
《春望》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身世的忧虑和感慨,体现了诗人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