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无心草自春,悬崖木叶自萧瑟。
自道无心便是仙,世人不信。
唐朝诗人韦应物受贬贬谪,流放他乡,满怀幽怨和愤慨,写下了这首《寄李儋元锡》。
诗歌的第一、二句,分别描述了流水和草木的自然状态,尽管流水没有感情,草木也没有思想,但它们却能在春天里自然而然地生长,而在秋天里自然而然地凋谢。这两句诗描写了自然界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的心情。
第三、四句是诗歌的重点,诗人通过对流水和草木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世俗和人生的看法。诗人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像流水和草木一样,不为外物所累,不为名利所动,那么他就可以成为神仙。然而,世人不相信这一点。
“世人不信”这四个字,是诗歌的最后一句,也是诗歌的点睛之笔。这四个字,既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失望,也表达了诗人对神仙境界的向往。
“世人不信”这个成语,比喻世人对某件事的看法与事实不符,或对某个人物、事物的看法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它经常被用来表达对世俗的嘲讽和批判。例如,在批判一些人对金钱的贪婪时,人们可能会说:“世人不信,金钱真是万恶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