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它标志着孟秋时节的开始,也是秋天由凉爽逐渐转凉的开始。立秋,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昼短夜长,日照时间逐渐缩短。
蝉,是鸣蝉科昆虫的总称。蝉的生活习性是:在炎热的夏季,蝉喜欢栖息在树上,以树汁为食,并发出清脆的鸣叫声。蝉的鸣叫声,往往使人感到烦躁、不安。但是,在立秋时节,蝉的鸣叫声却别有一番风味。
立秋日闻蝉,是古代诗人们经常吟咏的题材。他们往往通过对蝉的鸣叫声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古人认为蝉的食物是露水,为汲取露水,它的腹部形如“井”,所以又称它为“知了”、“井底蛙”。其中,最著名的诗篇当属唐代诗人杜甫的《立秋日闻蝉》:
一场秋雨厌炎热,半夜新凉似水寒。一枕清霜先觉冷,数声新蝉尚余寒。
这首诗写的是立秋日闻蝉的感受。诗人首先写了一场秋雨,一场秋雨之后,天气变凉了。然后写半夜里,诗人被阵阵寒意惊醒,原来是窗户外面传来几声蝉鸣。诗人听到蝉鸣,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立秋日闻蝉,给诗人带来了清凉和宁静,也给他带来了对秋天的向往。在蝉鸣声中,诗人仿佛看到了秋天丰收的景象,也看到了秋天即将到来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