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题的意思是在夜里写作时所看到的情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年间(758-759年),当时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居住,因秋风破屋,无法安眠,于是写下此诗。
诗的前两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描写了秋风猛烈,将茅屋上三层茅草都卷走了,表现了秋风的威力和茅屋的破败。
中间四句“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写茅草被风吹得飞扬跋扈,四处飘散,有的飞过江面洒落在江边,有的挂在高高的树梢上,有的飘落到低洼的池塘里。一群顽皮的村童趁我年老体弱,竟然当面偷取。诗人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茅草被风吹散的惨状,以及村童欺凌弱小的行为,表达了诗人的愤慨和无奈。
后四句“公共私仓俱有限,君门虽宽弗我容。贱子何时更有托,倚杖自誓出门去”,写诗人感慨官府的粮食有限,朝廷虽然宽厚,但不能容纳我。我这个卑贱的人什么时候才能有个依靠?诗人拄着拐杖发誓出门而去,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
这首诗通过对秋风破屋、茅草被风吹散、村童欺凌弱小等情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