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生活在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农民们终日劳作,却依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杨万里目睹了农民们的艰辛,深感同情,于是写下了悯农诗。
悯农诗第一首: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非常直白地描写了农民们劳作的辛苦。诗的第一句写出了农民们在烈日炎炎下锄草的情景。第二句写出了农民们汗流浃背,汗水滴落在禾苗上的情景。第三句和第四句写出了农民们辛勤劳作的成果,但他们却只能吃很少的食物。这首诗表达了杨万里对农民们的同情和赞美。
悯农诗第二首:
丰年留客足鸡豚,
若到歉年便弛唇。
布谷一声三四月,
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丰年和歉年的不同景象。丰年时,农民们有足够的粮食吃,还可以招待客人。歉年时,农民们连自己的粮食都不够吃,只能靠野菜充饥。诗中的布谷鸟一声鸣叫,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但春风却吹不到玉门关外,那里仍然是寒冬腊月。这首诗表达了杨万里对农民们的关怀和对他们的担忧。
悯农诗第三首: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们一年四季的劳作。春天,农民们播下种子。秋天,他们收获了粮食。但是,即使四海之内没有一块闲田,农民们仍然会饿死。这首诗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们的悲惨命运。
杨万里悯农诗的艺术特色
悯农诗的艺术特色非常鲜明。诗的语言朴实无华,但感情真挚感人。诗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的意境更加生动形象。诗的节奏明快,朗朗上口,便于传诵。
杨万里悯农诗的影响
杨万里悯农诗对后世影响深远。这首诗被选入中小学课本,成为人们学习古诗词的必读书目之一。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深深地感动了几代人。杨万里悯农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