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拟诗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润饰诗句和图像,使之更加完美。它出自宋代苏轼的《书晁补之画竹》。
修拟诗画的具体解释如下:
修拟:润饰,使之更加完美。
诗:诗歌。
画:图像。
修拟诗画的由来:
修拟诗画一词最早出自宋代苏轼的《书晁补之画竹》。苏轼在文中写道:“晁补之画竹,颇得风致。然其初学米元晖,笔力颇劲,颇能用燥。及见文与可画竹,乃叹曰:‘与可得墨法之妙,吾不如也。’于是始变其法,专务潇洒,不复以劲健为意。然其潇洒,非若中书之率略,亦非复元晖之劲健。盖得介乎二者之间,故其画竹胜于米元晖,而与文与可并驱也。”
苏轼在文中指出,晁补之在学习了文与可的墨法后,绘画风格发生了改变,变得更加潇洒飘逸,不再追求劲健有力。苏轼将这种风格称为“修拟诗画”。
修拟诗画的特点:
修拟诗画的特点是潇洒飘逸,不拘一格。诗歌和图像之间互相衬托,相得益彰。修拟诗画通常用于表现自然风光、历史故事和人物情感。
修拟诗画的应用:
修拟诗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应用广泛。它不仅被用于绘画,还被用于诗歌、书法和音乐等艺术形式。修拟诗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