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天宝三年至四年(744-745年),当时李白正值壮年,踌躇满志,希望能够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李白仕途不顺,屡遭挫折。在这种情况下,李白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心中的愤懑与不平。
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共二十四句。诗歌开头两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感慨万千地说,人生道路艰难险阻,岔路很多,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接下来,诗人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描写了自己在仕途上遭遇的种种挫折和困难。他写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说,他虽然遇到了困难,但仍然充满希望,相信自己一定能够乘风破浪,直挂云帆,到达成功的彼岸。
然而,诗人接下来又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说,他不能向权贵低头屈膝,不能为了仕途而放弃自己的原则。他宁愿过着贫穷但自由自在的生活,也不愿向权贵献媚求宠。
最后,诗人以一句慷慨激昂的话结束全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说,他虽然遇到了困难,但仍然充满希望,相信自己一定能够乘风破浪,直挂云帆,到达成功的彼岸。
《行路难》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愤懑不平、壮志难酬、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感。诗人一方面对仕途的黑暗和权贵的腐败感到愤慨,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才能和理想充满自信。他坚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这首诗以其磅礴的气势、丰富的想象和精辟的语言,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