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歌行。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这首诗创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当时,李白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时期,他仕途失意,备受排挤。
1.开篇抒怀
诗歌开头两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描绘了一幅奢华的宴会场景。这并不是李白本人所处的真实环境,而是他故意营造的一种对比,以突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
2.身世之叹
第三、四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彷徨。他面对着美食美酒,却无心享用,因为他满脑子都是对前途的担忧和对怀才不遇的叹惋。
3.壮志难酬
第五至十二句,诗人以比兴的手法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他把自己比作“骐骥”,比作“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渴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他却找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4.怀才不遇
第十三至十八句,诗人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他把自己比作“玉壶光转”。诗人觉得自己就像玉壶一样,虽然光彩夺目,但却无人欣赏。他感叹自己的才能不被世人所认可,不被朝廷所重用。
5.结尾抒情
诗歌最后两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力拔山兮气盖世”,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希望有贤能之士能够站出来,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行路难》是李白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之一。这首诗语言宏伟,气势磅礴,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个人境遇的抒发,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腐败和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