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行是一首由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律诗,共八句,每句七言,押仄声韵。这首诗描绘了岑参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域,到达新疆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对边塞风光的赞美之情和对戍边将士的敬佩之情。
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岑参随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出征西域,到达新疆。这首诗就是他在这次出征中创作的。
首联:“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诗人用“轮台”、“碎石”、“大如斗”等词语,描绘了新疆边塞的风沙之大,环境之恶劣。
颔联:“随风满地石乱走,蓬断胡鹰北来候。”诗人用“随风”、“乱走”、“蓬断”、“胡鹰北来候”等词语,描绘了新疆边塞的风沙对植物的影响,以及胡鹰在边塞出没的情景。
颈联:“平明忽见城廓动,疑是龙堆九重开。”诗人用“平明”、“忽见”、“城廓动”、“龙堆九重开”等词语,描绘了诗人看到远处有城墙移动的奇景,以为是龙宫打开。
尾联:“向晚始知烽火息,飘香觉得玉门关。”诗人用“向晚”、“烽火息”、“飘香”、“玉门关”等词语,描绘了诗人到了玉门关时,看到烽火已经熄灭,闻到了玉门关外飘来的花香。
这首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诗人用“轮台”、“碎石”、“大如斗”、“随风”、“乱走”、“蓬断”、“胡鹰北来候”、“平明”、“忽见”、“城廓动”、“龙堆九重开”、“向晚”、“烽火息”、“飘香”、“玉门关”等词语,描绘了新疆边塞的风沙之大,环境之恶劣,植物的凋零,胡鹰的出没,城廓的移动,烽火的熄灭,花香的飘来等景象,把新疆边塞的壮美风光和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诗人用“轮台”对“九月”,“碎石”对“大如斗”,“随风”对“乱走”,“蓬断”对“胡鹰北来候”,“平明”对“向晚”,“烽火息”对“飘香”,“玉门关”对“龙堆九重开”,使诗歌语言更加优美,便于诵读和记忆。
这首诗情感真挚,饱含爱国情怀。诗人用“轮台”、“碎石”、“大如斗”、“随风”、“乱走”、“蓬断”、“胡鹰北来候”、“平明”、“忽见”、“城廓动”、“龙堆九重开”、“向晚”、“烽火息”、“飘香”、“玉门关”等词语,描绘了新疆边塞的壮美风光和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边塞风光的赞美之情和对戍边将士的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