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757年初夏,杜甫离开成都,前往梓州(今四川三台)。途经剑门关时巧遇故人高适,其时正逢安史叛乱,中原沦陷,朝廷播迁至灵武(今宁夏灵武),杜甫原本打算去灵武投奔朝廷,但因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挽留,只好暂时留在成都。同年七月,唐军收复长安,十一月,肃宗还京洛阳。杜甫闻讯后于次年正月动身前往洛阳,途经梓州时因病滞留,作《春望》。这首诗是杜甫在诗歌中对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真实写照。
国家饱经战乱,百姓流离失所,春天来了,却没有欢欣雀跃的景象。诗人站在城楼上,眺望远方,只见一片荒芜和萧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一句“国破山河在”,写出了国家虽然破败,但山河依然存在。这句诗既是对国家命运的感慨,也是对大好河山的赞美。第二句“城春草木深”,写出了春天的荒凉和萧瑟。这句诗与第一句相呼应,进一步渲染了国破家亡的悲凉气氛。
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诗人面对春天,触景生情,不禁潸然泪下,看到鸟儿因惊吓而飞走,更是悲从中来。这是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思念。第四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家人的担忧。这句诗既是对战争的控诉,也是对亲人的眷恋。
第五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出了诗人因忧国忧民而头发花白,精神疲惫。这句诗既是对诗人自身境遇的描写,也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