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午日节、夏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所以称为“端午”。端午节的起源究天时,成于人事,显端午之名,肇太古,成春秋,而兴盛于战国。相传,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为纪念他,遂将端午节作为节日。
文绣的端午诗共有四首,现存三首,其中第一首如下:
《端午诗其一》
重九祈福转眼又端阳。
时序已云晚,清欢倍思量。
珠箔菱花昼掩,玉盆汤药凉。
风流古名士,处处蝉声忙。
这首诗写于1939年,当时溥仪正在满洲国首都新京(今长春)居住。文绣与溥仪离婚后,一直住在天津。端午节临近时,文绣思念溥仪,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诗中,“重九祈福转眼又端阳”一句,点明了时令的流转,也暗示着诗人的思绪在两个节日之间徘徊。“时序已云晚,清欢倍思量”一句,写出了诗人对光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溥仪的思念之情。“珠箔菱花昼掩,玉盆汤药凉”一句,描写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也流露出诗人对溥仪的关心。“风流古名士,处处蝉声忙”一句,写出了端午节的热闹景象,也暗示着诗人对溥仪的敬慕之情。
这首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充分表达了文绣对溥仪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