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于公元753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宝十二年秋,从江夏泛舟西游,途经庐山,时逢炎炎夏日,庐山瀑布水量丰沛,飞泻直下,声势浩大,李白便停舟驻足,观赏瀑布,遂作此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庐山山顶有一块巨石,形似香炉,每当清晨或傍晚,阳光照射在香炉峰上,山顶云雾氤氲,仿佛在香炉里燃烧着紫色的香烟。
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诗人从远处眺望庐山瀑布,只见瀑布从高高的山顶飞流直下,如同一条银色的绸带挂在山前。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形容瀑布从高空飞泻而下的气势,三千尺的落差使得瀑布如银河一般壮观。
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人将瀑布比作银河从九天之上飞落人间,以突显瀑布的壮观之美。
全诗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崇敬。李白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比喻,使这首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