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七言律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春,时任夔州刺史。诗中描绘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感慨之情。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湖水和秋月,和谐交融,湖面没有风,就像一面未磨的镜子。
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山水水苍翠碧绿,就像一枚青螺放在白银盘子里。
浩荡的水气蒸腾上升,弥漫在云梦泽上空,湖水拍打着岳阳城,溅起层层波浪。
想要渡过洞庭湖,却没有船只和木筏,只得安居此地,感到愧对圣明的君主。
这首诗描写洞庭湖的壮丽风光,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开阔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一联描绘了洞庭湖的秋夜景色。湖水和秋月交相辉映,湖面平静如镜。诗人用“镜未磨”来比喻湖面的平静,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意。
第二联写洞庭湖的翠色。诗人用“白银盘里一青螺”来比喻洞庭湖的翠色,形象贴切,令人联想到洞庭湖的广阔和美丽。
第三联写洞庭湖的气势。诗人用“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来形容洞庭湖的气势磅礴,浩荡的水气蒸腾上升,弥漫在云梦泽上空,湖水拍打着岳阳城,溅起层层波浪。这一联诗句气势恢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第四联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诗人感到自己虽然有济世安民的抱负,但却缺乏实现抱负的条件,只能安居此地,无所作为。诗人用“端居耻圣明”来表达自己的这种心情,既有对自己的责备,也有对时局的感慨。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开阔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人通过对洞庭湖壮丽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