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杜甫诗歌的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晚年的杜甫颠沛流离,历经沧桑,目睹了安史之乱的残酷战争和人民的深重苦难,因而他的诗歌中充满了沉郁苍凉的基调。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三吏》和《三别》中对人民疾苦的描写更是令人心碎。
杜甫晚年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变得更加沉雄壮阔。如《兵车行》中写道:“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壮游》中写道:“剑外传收蓟北秋,吟疆遥断四十州。”这些诗句气势磅礴,表现了杜甫晚年豪迈的胸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杜甫晚年的诗歌意境也变得更加含蓄深沉。如《登高》中写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和人民的苦难,但通过对秋天的描写,却营造了一种悲凉肃杀的氛围,让人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杜甫晚年的诗歌思想性也变得更加深刻。他不仅关注战争和人民的苦难,还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首诗反映了杜甫对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杜甫晚年的诗歌在艺术手法上也更加成熟,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对比、比喻、夸张等,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表现力更加强烈。如《春望》中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将战争的残酷与家人的思念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