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六十一岁的时候,诗人奉命到邵武(今属福建)去任安抚大使。途中,他经过建宁(今福建建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首联“绿树饶啼粉蝶,红栏容爱黄莺”,写的是春天里粉蝶在绿树丛中飞舞,莺歌燕舞,是春日融融,生机盎然,令人赏心悦目。然而,这样的景象却乐不起来,因为:“摇着芳时葬落英,飘扬多少!黄昏听雨,酒醒更忆吴刚。”芳菲菲的时光却飘扬落花,飘扬着多少落花,独自在黄昏中听着听雨,酒醒后更加忆起砍桂树的吴刚。这里表露出来的是诗人壮志未酬,功业未成,愤懑忧伤的心境,这是诗人借景抒情,是句中含有句,意中有意,即景生情,情景交融之作。
诗的颔联“乱山残雨如丝,断桥衰草带泥”,写了乱山中残留的雨丝,以及断桥附近的衰草染着泥泞,而诗人却不得不沿着这一带泥泞的道路行走。这曲折崎岖的山路原本很艰险,加上雨天更是泥泞不堪,也暗喻官场的黑暗与险恶,也暗喻了自己内心对错综复杂的局势的忧虑。
诗的颈联“赵灶于今惭郑少,张仪急雨号鹰扬”,写的是诗人自比战国时期的名将郑少,自叹才能不如郑少,担任的任务却十分艰巨。赵灶将军管辖着戍边过梁城一带,当时北宋边境经常受到西夏侵扰,郑少临危受命,立下赫赫战功。现在诗人奉命到邵武,自身惭愧比不上郑少,但却承担着同郑少一样保家卫国的责任。同时诗人自比张仪,张仪是战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曾出使秦国,却不受重用,后来又出使楚国,拜为令尹,为楚国立下汗马功劳。诗人自叹自己像张仪一样处境困难,前途黯淡,前路艰险:“三湘夜起悲笳杵,万里吞声涕泗滂”。一个“夜”字,一个“万里”展现了诗人对前途的担忧和失意的心情。三湘指湖南、湖北、广东三省的湘水流域地区,那里是秦楚争雄的地方,常有战事发生。夜里“悲笳杵”声响起,士兵出发,暗示战争的残酷,也暗示自己的悲戚和焦虑。
诗的尾联“蔡邕昔送秦嘉绍,酸风愁雨海门仓”,写诗人模拟汉朝蔡邕送秦嘉绍时的诗句,以美好的辞赋赠给他,来表达自己对他的敬意和希望他能取得功名。蔡邕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他曾送别秦嘉绍远赴交趾,在送别诗中赞扬了秦嘉绍的才华和品德。诗人用蔡邕比喻自己,用秦嘉绍比喻自己推举的人,希望能帮助他们建功立业,也暗衬自己的失意和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