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在清明节的前两日。相传春秋时期,介子推为晋文公重耳舍命割股充饥,后文公即位,却故意疏远他。介子推不愿争名夺利,便携母幽居于绵山(今山西介休县绵山)。晋文公曾派人找到介子推,要他出山,但介子推不愿离开隐居地。
晋文公便下令,在介子推所居的绵山放火,企图逼其出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但介子推宁死不屈,最终被烧死在山中。晋文公得知介子推被烧死,十分悲痛,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三日。后来,这一天被称为寒食节,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在寒食节期间,人们往往会出门游玩,并作诗词歌赋以抒怀。其中,杜牧的《清明》一诗,是最著名的途中寒食诗之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江南春景,以及诗人旅途中的寂寞与愁思。清明时节,正是寒食节的前一天,所以诗人在途中感怀寒食,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除了杜牧的《清明》诗之外,还有许多其他诗人,也曾写过关于途中寒食的诗词歌赋。这些诗歌作品,不仅反映了寒食节的习俗,而且也表达了诗人们对节日的感悟和寄托,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