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中断楚江出自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春,在离开白帝城时所作,属于七言律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当时李白正从四川东行,沿江而下,准备去江南。白帝城是长江上游的重要关隘,也是李白漂泊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驿站。当他离开白帝城时,心中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这首诗正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天门中断楚江,首先是一个地理名称。天门山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境内,是长江三峡的西大门,也是长江中游的标志性景观之一。楚江,即长江中游的一段,也是长江上游的支流之一。天门中断楚江,就是说天门山横截长江,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把长江一分为二。
其次,天门中断楚江也是一个典故。相传,在远古时代,天门山是一座巨大的山峰,把天和地隔开,人们无法沟通。后来,盘古开天,天门山被劈成两半,形成了天门峡。从此,天和地相通,人们可以自由往来。
再者,天门中断楚江也是一句诗词。出自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全诗如下:
早上出发离开白帝城,朝霞映照着两岸青山。
李商隐曾在此赋诗,
如今不过是一片荒凉。
地势高低不平,
只有猿猴在山林间啼叫。
天门峡峡谷美丽雄伟,
长江峡谷碧波荡漾。
到了巫峡,
便告别了巴山蜀水。
这首诗是李白在离开白帝城时所作,表达了他对白帝城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天门中断楚江,是诗中的一句名句,也是李白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这句诗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也表达了李白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天门中断楚江,
李白把天门山比作一把利剑,把楚江比作一片薄纱,用“中断”二字形象地描绘了天门山横截楚江的壮观景象。
李白面对壮丽的山河,心中充满豪迈之情,他以天门中断楚江这一壮丽景象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