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西林寺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下,苏轼在寺中,赏庐山风景,作诗一首。
前两句诗写庐山的变幻无穷和千姿百态。“横看”从横向看,“侧成峰”庐山从侧面看像山峰。从不同角度欣赏庐山,山的形态不断变化着。“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不同距离和角度看庐山,庐山显得既高又低,形态千变万化。
后两句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庐山的外貌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原因。“不识庐山真面目” 比喻不了解事物的真相。从庐山中看庐山,就像人在庐山当中看庐山,只能看到庐山局部的外貌,不可能见到庐山的全体和全面。即使是庐山的一部分,也能看得不同。“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处庐山的缘故,视野受到限制。
这两句诗常用来比喻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人们有时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不能把握事物的全部真相,事实的真相往往被表象掩盖着。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绝胜烟柳满皇州。
这首诗是苏轼在庐山看到的秋景,与春天的景色比较,更胜一筹。
前两句诗写秋天的庐山。诗人说,秋天的庐山比春天的景色还要美好。“秋日”秋天,“胜春朝” 比春天早晨更好。“晴空”指秋天的晴空。“一鹤排云上”描写仙鹤在晴空中飞翔。“排云”穿过云层。
后两句诗写秋天庐山的景色对诗人的影响。“引诗情到碧霄” 意思是用自己的诗歌抒发对庐山秋色的喜爱。碧霄秋空。“绝胜烟柳满皇州” 秋天的庐山比开遍烟柳的皇州还要美丽。“皇州”指开封府,北宋的京城。
这两句诗写诗人受到秋景的启发,诗兴大发,写出优美的诗歌。他认为,秋天的庐山,胜过春天的景色,也胜过开满柳树的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