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于熙宁三年(1070年)秋游杭州西湖时,游览西湖名胜古迹灵隐寺而题于西林墙壁上的五言诗。该诗具体描写了灵隐寺周围的自然风光和佛家圣地的幽静氛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旷达豁达的人生态度和豪迈的胸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着看,山岭起伏连绵;侧着看,山峰耸立挺拔。从远处看,有的山势高峻,有的山势低缓;从近处看,有的山势险峻,有的山势平缓。不了解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将近远、高低、大小不同的山峰景象对比起来,从而凸显出庐山景色变化万端、美不胜收的特点。
诗的第一句,描绘了庐山群峰的千变万化。庐山分三叠,东、西、南三面皆有山峰,而每座山峰的形状、高度都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看,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诗的第二句,进一步描述了庐山群峰的错落有致。庐山东西六十余里,南北三十余里,其间山峰林立,高低错落有致。
诗的第三句,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不识庐山真面目比作身在此山中。虽然身处庐山之中,但却看不到庐山的全貌,这是因为人被眼前的景象所困,无法跳出庐山去看庐山。
诗的第四句,揭示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虽然身处逆境,但诗人却能以旷达豁达的态度看待一切,不为眼前的困难所困扰,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