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后,有感于西林寺雄伟壮丽的景观,而创作的。全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既是对庐山风光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词翻译:
从横向看,庐山像一道山岭;从侧向看,庐山像一座山峰。远看近看,高处低处,庐山展现出不同的面貌。
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身处庐山之中。
诗词赏析:
首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写出庐山山势的雄伟壮观。从横向看,庐山像一道绵延起伏的山岭;从侧向看,庐山又像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两个"成"字,形象地描绘出庐山的不同形态,也暗示出庐山之大,无穷无尽。
颔联"远近高低各不同",写出庐山景色的丰富多彩。远处的庐山,山峦叠嶂,气势磅礴;近处的庐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高处的庐山,白云缭绕,恍若仙境;低处的庐山,山花烂漫,美不胜收。四个"各"字,强调了庐山景色各具特色,令人目不暇接。
颈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诗歌的点睛之笔。诗人以庐山为喻,说明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人往往身在山中,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反而看不清事情的真相。只有跳出庐山,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才能对事情有更全面的认识。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仰慕之情。诗人期望有一天能够登上庐山的绝顶,俯瞰群山,领略庐山的壮丽风光。这既是对庐山的赞美,也是对诗人自己人生追求的写照。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庐山为题,描绘了庐山的雄伟壮观、景色丰富多彩。通过对庐山的描写,诗人阐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人要跳出庐山,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才能对事情有更全面的认识。这首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既是对庐山风光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