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用典,借对几处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如梦、世事变迁的感叹,以及对宇宙之浩瀚、历史之悠久的敬畏。
全诗意境旷达超脱,富有禅意,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宇宙的崇敬之情。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赏析】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看庐山,形状千变万化,各有不同,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赏析】如果没有深入庐山腹地,亲临其境,就没有办法真正地理解庐山的真面目。
第一联用富有变化多端的景象,说明观察事物要变换角度,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的全貌,而局部观察往往看不到事物的全貌。第二联形象地点明了局部观察的局限性,如果身处庐山中,就只能看到部分山峰,而无法看到庐山的全貌。这个比喻很有启发性,它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整体性,而整体大于部分,局部只是整体的一部分,不可能代替或代表整体,因而不能以偏概全。
【全诗注释】
⑴西林壁:在江西省永修县西,庐山东麓,是苏轼晚年游历永嘉时写的一首七绝。
⑵横看:从侧面看。
⑶岭:山岭。峰:山峰。
⑷远近:远眺和近观。
⑸各不同:各不相同。
⑹不识:不认识。
⑺真面目:庐山的本来面目。
⑻只缘:只因为。
⑼此山中:庐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