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是苏轼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初七日,应征赴汝州(今河南临汝)任团练副使时,途经庐山,游览西林寺,留宿寺中。次晨,苏轼登西林寺的绝顶,俯瞰庐山全景,有感于山水壮丽,遂有此诗。
译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 西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下,始建于东晋,为庐山三大古寺之一。
2. 横看:从侧面看。
3. 岭:山岭。
4. 峰:山峰。
5. 各不同:各有差异。
6. 不识:不了解。
7. 庐山真面目:庐山的真实面貌。
8. 身在此山中:身处庐山之中。
赏析:
《题西林壁》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哲理诗。这首诗以庐山为背景,通过对庐山景色的描写,阐发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诗的首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写了庐山景色的千姿百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庐山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都不一样。这正是庐山景色的神奇之处。
诗的颔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进一步阐发了诗的首联。诗人认为,人们之所以不了解庐山的真实面貌,正是因为身处庐山之中。就像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身在庐山之中,反而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诗的颈联“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描写了西湖的美丽风光和杭州的繁华景象。诗人将西湖与杭州的景色与庐山相比较,更加突出了庐山的独特魅力。
诗的尾联“春风不度玉门关”,写出了玉门关的荒凉景象。诗人将玉门关的荒凉与西湖的美丽相比较,更加突出了西湖的秀丽可爱。
《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诗人通过对庐山景色的描写,阐发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这首诗不仅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哲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