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轼
朝代: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 西林壁:在庐山五老峰西麓,即西林寺石壁。
2. 横看:从侧面看。
3. 侧:从下面看。
4. 峰:山顶。
5. 远近:远的地方和近的地方。
6. 高低:高的和低的。
7. 各不同:都不相同。
8.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东邻九江,西接湖北省黄梅县和安徽省宿松县,北与湖口县接壤,南连湖口县和德安县。
9. 真面目:实际的面貌。
10. 身在此山中: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从侧面看庐山,好像层层叠叠的山岭;从正面看庐山,好像高耸入云的山峰。远近高低,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这首诗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当时,苏轼的心情十分郁闷,被贬黄州,是他人生中的一大挫折。他在一首诗中写道:“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何时一蓑归去,作个闲人对月眠。”他渴望摆脱官场的束缚,过一种闲适的生活。
一天,苏轼游览庐山时,站在西林寺的石壁上,俯瞰庐山全貌。庐山的美景让他心情开朗起来。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题西林壁》。
诗中,苏轼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景色。他把庐山比作一幅山水画,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看到不同的景色。
诗的前两句,苏轼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描绘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侧面看庐山,好像层层叠叠的山岭;“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看庐山,好像高耸入云的山峰。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的雄伟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