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峰顶寺,是唐朝诗人李白于长安三年(704年)秋天,欲乘舟渡江东下时,于峰顶寺写下的诗篇。当时李白刚刚二十岁,正值其诗才勃发之际,此次东游,也是他壮志满怀,欲一展抱负的旅程。
荡舟去何处,风急浪又高。
白水朝夕落,黄山昼夜涛。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小舟随波逐流,在水中颠簸前行。江水奔流不息,白浪滔天。黄色的山崖连绵起伏,昼夜涛声不绝。两岸猿猴的哀嚎声此起彼伏,小船已经越过了万重山。
这首诗描写了李白东游时所见到的壮丽景色和激昂的情怀。诗歌以动词“荡舟”起笔,点明了诗人乘坐小船准备渡江东下的情景。紧接着,诗人用“风急浪又高”四个字,描绘了江上风浪之大,暗示了诗人东游的艰辛和坎坷。
诗歌的第二联,诗人用“白水朝夕落,黄山昼夜涛”两句,描绘了江上波涛汹涌的景象。诗人以“白水”和“黄山”这两个意象,分别代表了江水和山崖,突出了江水的湍急和山势的险峻。
诗歌的第三联,诗人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句,描绘了猿猴哀嚎的景象和轻舟渡江的画面。诗人以“猿声”和“轻舟”这两个意象,分别代表了江岸上猿猴的哀鸣和江中行驶的小船,突出了江上旅途的寂寞和孤独。
这首诗通过对江上壮丽景色的描绘,抒发了李白壮志满怀,欲一展抱负的豪情壮志。同时,诗歌也流露出诗人对东游旅途的艰辛和坎坷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