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是白居易所写的一首诗,全诗如下:
绿苔一块土,岁久时自生;
比屋无闲地,何处可容君。
作者白居易在长安时已是名宦显达,总领百官的宰相。此时的作者也已是垂暮之年,从宰相的位置退下,回归到杭州开化寺的乡间草堂。在那里,作者深知百姓的疾苦,感慨百官的奢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起句“绿苔一块土,岁久时自生”,表现了苔的适应性及顽强的生命力,然而它生长所需要的一块土却已经很稀有了,苔的处境令人不安。
“比屋无闲地,何处可容君?”前一个“地”,是指自然界能容下苔生存的土地,而后一个“地”,是指容身处所,用来指苔可栖之地。这两句紧扣题意,刻画了苔的生存处境:苔虽然的生命力很强,却仍然找不到一片属于自己的栖息之地,即使如此,它还是年复一年地生长下去,直到衰老、死亡。
作者借苔来比喻古代那些贫苦的百姓,正如苔一般,即使生活环境艰苦,仍然在坚持生活着,多么不忍再相压迫。全诗通过苔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过分压迫的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