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间,袁枚的祖母徐太夫人,在湖北随州市东北的随县乡下过世后,袁枚的父亲袁滨和其两个叔叔,为争夺徐太夫人生前的一些贵重首饰而发生争执,甚至闹上了公堂。袁枚的祖母是一个善良贤惠、勤俭节约的老人,她生前最爱在自家宅院的石阶上长苔,并常以此来教育孙辈。袁枚为了劝说叔伯停止争执,便赋诗一首劝慰叔伯: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里终年见不到阳光,但是春天却悄悄地来临了。苔花的个头小如米粒,却也学牡丹那样开放。
1. 白日不到处:指苔藓喜欢生长在潮湿、阴暗的地方,所以白日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才适合苔藓生长。
2. 青春:指春天。
3. 恰自:自然而然。
4. 米:指形容苔花个头小。
5. 学牡丹开:牡丹是花中之王,苔花虽然个头小,但是也努力地开放,就像牡丹一样美丽。
这首诗写的是袁枚祖母生前最爱的苔藓,用苔藓来形容袁枚祖母的勤劳和坚强。苔藓虽然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但是它却能顽强地生长,就像袁枚祖母那样,即使身处困境,也能乐观地生活。
诗中的苔藓喻指袁枚的祖母,而“牡丹”喻指袁枚的叔伯们。袁枚希望用这首诗来劝说叔伯们放下争执,就像苔藓一样,虽然身处困境,却能顽强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