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是李白在长安漫游时所作。李白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秋至长安,寓居兴善寺,不久改寓终南山玉真公主旧宅,次年春,他奉命供奉翰林,出入宫禁。开元二十六年(738),他供奉翰林院,宁王请他做宾客。诗人虽然暂时归依了仕途,出入于皇亲贵族之门,但这只是表面上的,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是那个桀骜不驯、具有强烈自由意识的诗人。
鱼鸟皆知春意盎然,所有的物体都沉浸在春光里,催动了诗人的游兴。诗的开头两句,写春景激起诗人游山的情怀,点明了诗人来到寺院的原因。第三句写山寺的幽静,第四句写诗人听佛钟的悠扬。诗的最后两句,写诗人对山寺环境的感受。本诗一、二句交代诗人因春游而来到山寺,第四句写诗人来到寺院听到夜晚的钟声后,一切入睡了。只有诗人澄澈的湖心还在听着钟声。
虽是诗人拂晓登临时满怀春情,但山寺的钟声和暮霭的景象,却使诗人产生了一种孤寂落寞的感觉。诗人的伤感虽然是暂时的,然而它却反映了封建文人的共同处世心态:面对大自然的美景,他们往往会产生对人生短暂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