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海棠》诗,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谪居密州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密州,远离了京城,仕途也受到了很大的挫折。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轼写下了这首《海棠》诗,表达了他对海棠花的美好形象的赞美,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原文】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
东风轻轻地吹拂着,阳光照耀着海棠花,香雾缭绕,月光洒在回廊上。
只怕到了深夜海棠花会睡去,所以点燃高高的蜡烛照亮它的红妆。
【注释】
1、袅袅:形容风吹拂的样子。
2、崇光:阳光。
3、空濛:形容雾气迷蒙的样子。
4、月转廊:月光从回廊上转过。
5、烧高烛:点燃高高的蜡烛。
6、红妆:形容海棠花的艳丽。
【赏析】
苏轼的《海棠》诗,语言清新优美,意境淡雅闲适,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海棠花的美好形象,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