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徐州任职期间所作。1084年(元祐九年)十月,江西瑞州太守调任徐州知州,路过镇江金焦寺时,登上金山寺西侧的山峰,面对长江,写下《题西林壁》这首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共四句,每句七言,押平声东韵。诗的描写对象是庐山,诗人站在西林壁上,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发现庐山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
第一、二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写了庐山在不同方位、不同距离、不同高度所呈现出的不同景象。从远处看,庐山就像一座连绵不断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就像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从近处看,庐山就像一座连绵起伏的山丘。这四句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的雄伟壮丽、变幻无穷的景色。
第三、四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对庐山的外貌的描写,点明了主题:人们往往因为身处其中,而无法看清事物的全貌。这启示我们:要认识事物必须跳出自身的局限,跳出习惯的思维模式,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内涵和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