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以诗为词,是指他把诗歌的创作方法和技巧运用到词的创作中,使词的创作更加灵活多变,更加富有表现力。
苏轼认为,诗歌是一种自由而有节制的艺术。他主张诗歌应该摆脱束缚,不受格律的限制,才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他在《送友人》诗中写道:“诗老夫诗,非诗也,乃心声也。诗者,心之声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此诗之至也。”
苏轼认为,词是一种流行于民间,以音乐为伴唱的诗歌形式。他主张词应该继承诗歌的传统,但也要有所创新。他认为,词应该更加灵活多变,更加富有表现力。他在《晁补之新词》序中说:“词者,乐章声也。声有哀乐,词有雅俗。乐本于心,声发于词,词出于心声。心之所感,声之所应,词之所出,皆本于心。”
苏轼的词继承了诗歌的传统,但他对词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词的创作更加自由。他打破了词牌的限制,采用了多种诗歌的格律,使词的格律更加灵活多变。他扩大了词的题材,将历史事件、山水风光、风土人情、个人情感等都纳入词的创作中,使词的题材更加丰富多样。他借鉴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如赋、比、兴、借代、夸张等,使词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富有表现力。
苏轼的词对后世的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词作开创了词的豪放派,为词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苏轼的词也被后世誉为“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