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朱熹的《兰花诗》是其咏花诗作中最为著名的一首,该诗作于1182年,详细的背景是:朱熹54岁时,经高宗特许,遍游了泰山、嵩山和华山,晚年退休后在家里写了这首诗。
赏析:朱熹这首《兰花诗》是咏物诗,但又是借物抒情诗,诗人借歌咏兰花的品格和香气,寄寓了自己高洁、坚贞的品格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的开头,诗人就点出了兰花的“空谷幽香”的特征,赞美了它即使生长在深谷之中,也能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
接着,诗人通过对兰花的形体的描写,赞美了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诗人说,兰花“孤芳自赏”,即使没有其他花朵的陪伴,它也能独守一份清欢。
然后,诗人用一连串的比喻,赞美了兰花的坚贞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说,兰花是“风霜高洁”,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它也能傲然挺立;它又是“冰雪傲骨”,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天,它也能开花吐艳。
最后,诗人通过对兰花的香气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追求。他说,兰花的香气是“沁人心脾”,即使是最远的地方,也能闻到它的香味。这象征着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即使再遥不可及,他也要努力去实现。
朱熹的这首《兰花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兰花的喜爱和赞美。诗中所表达的兰花的品格和香气,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君子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