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晚年乘舟入川,在夔州受到严武的资助,后被罢官。严武死后,他辗转成都等地,公元765年,居住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中,时逢杜甫65岁。他的两位好友,也是诗人,岑参、高适都被朝廷任以重任,他因犯颜直谏而无法回归长安。杜甫在这一年当中,写过许多感怀身世、悼念亡友、伤时忧国的诗歌,而《蜀相》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首。
杜甫又问,诸葛亮一生中,到底曾立下过多少不朽的功勋?杜甫认为,诸葛亮的功绩是多方面的,但首要的一条,就是他由于长期治政、专心从事治国,而建立了国家的法度制度,因而功德与周朝的文王、武王同样伟大。其次,诸葛亮严厉地约束部下,督促他们辛勤耕种,使军粮足用,同时又抚恤百姓,使他们能安心耕种,而不至于被敌人所挑动去叛乱。
杜甫写完这些诗句,深深感到十分惋惜,便接着说,诸葛亮的英名是流芳千古的,他的事迹可以惊天地而泣鬼神。诸葛亮的庙宇、诸葛亮的塑像,都安放在成都城西。如果有一天,我能消除和解除魏、蜀两国的敌对情绪,使诸葛亮的塑像回归京都,面对着皇宫,共同治理国家,那该有多么好啊!这是诗人的一种愿望,也是一种寄托。
杜甫的《蜀相》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它通过对诸葛亮塑像的描述,赞颂了诸葛亮的文韬武略、丰功伟绩,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也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