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罢春风迎草木,指的是在春风吹拂下,草木欣欣向荣,充满生机活力的景象,也形容诗人创作诗歌时,犹如春风吹拂草木般具有蓬勃活力,诗意盎然。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一诗。全诗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被困长安,心情十分沉痛。诗中,他通过对春景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诗句“诗罢春风迎草木”出自诗歌的第三联,诗人在这里将自己的诗歌创作比喻为春风,而草木则比喻为诗人所要歌颂的对象。春风吹拂草木,使得草木欣欣向荣,充满生机活力,而诗人的创作也同样具有这种蓬勃活力,诗意盎然。
这句诗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创作时的情感状态,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诗歌创作离不开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而大自然的景象也常常成为诗人创作的灵感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