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是一首缅怀诸葛亮的诗歌,作者是杜甫。诗歌写于公元762年,当时杜甫在成都任官。他在诗中,重点描述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治理蜀国的才能。诗歌的开头两句是:“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杜甫来到成都后,四处寻找诸葛亮祠堂,最后在锦官城外找到了它。祠堂周围种满了柏树,苍翠挺拔,环境清幽宁静。诗歌的中间两句是:“衣冠冢冢埋忠骨,英魂归葬故乡坟。”
作者写了诸葛亮衣冠冢里的忠骨,以及他英魂归葬故乡的情景。诸葛亮虽然死后葬在成都,但他的灵魂却回到了家乡襄阳。诗歌的最后两句是:“山河依旧在,几点朱楼闲。”
作者写了诸葛亮去世后,蜀国的山河仍然是原来的样子,但成都城里的几座朱楼却已空闲无人。杜甫借此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思念和对蜀国兴亡的感慨。诗歌的语言凝练优美,意境深远,是杜甫最著名的诗歌之一。
《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作者是白居易。诗歌写于公元806年,当时白居易在长安任官。诗歌的背景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诗歌的开头两句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唐玄宗为了得到杨贵妃,不惜发动战争,攻打杨贵妃的家乡蜀地。诗歌的中间两句是:“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杨贵妃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她长得很漂亮,性格活泼开朗,深受唐玄宗的宠爱。诗歌的最后两句是:“从此君王不早朝,从此君王不早朝。”
唐玄宗为了杨贵妃,从此不早朝理政,沉迷于后宫的享乐之中。诗歌的语言通俗易懂,故事生动曲折,是白居易最著名的诗歌之一。
白居易在浔阳江边为一位友人送别,秋风萧瑟,枫叶荻花随风飘落。诗歌的中间两句是:“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主人下马,客人上了船,想要举杯饮酒,但没有乐器的伴奏。诗歌的最后两句是:“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
白居易看到江心升起的明月,独自沉吟,琵琶女开始弹奏琵琶。诗歌的语言优美动听,意境深远,是白居易最著名的诗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