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公元757年春天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所作的七言律诗,全诗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一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家破败了,但山河还在;春天来了,城墙里长满了茂盛的草木。这两句写出了战乱后的荒凉景象,也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第二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看到春天的花朵,我不禁流下感伤的泪水;听到春天的鸟叫,我恨不得和远方的亲人团聚。这两句写出了诗人伤春悲秋的感情,也表现了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三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已经连续烧了三个月,家书却抵万金。这两句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也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牵挂之情。
第四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已经多得快插不下簪子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的苍老和疲惫,也表现了他对时局的不满和愤慨。
全诗通过对春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对战争的愤慨和对时局的不满。这首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是杜甫最著名的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