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之道,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歌赋中,有诸多名篇佳作,歌颂求学的精神,抒发求知的渴望。这些诗词歌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求学之人的心路历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劝学》是西汉刘向所著的《说苑》中的第二十七篇,是流传甚广的劝学诗篇,全文共十二句,句句珠玑,发人深省。
《劝学》诗云:“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诗意:学习不可以停止,就像靛青从蓝草中提取,但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从水凝结而成,但寒冷胜过水。木头原本是弯曲的,经过绳子矫正就会变直,车轮原本也是弯曲的,经过车轴的矫正就会变得合乎规矩。即使枯死的树木,一旦被压上车轮,也不会再挺直了,这是因为车轮使它弯曲了的缘故。所以,木头经过绳子的矫正会变得笔直,金子经过磨刀石的研磨会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学习,并每天反省自己,那么就能知识渊博,行为就不会有差错了。
《书愤》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律诗,共八句,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衰败的愤慨,以及对求学进取的渴望。
《书愤》诗云:“朝代大业去,人心久不平。诸侯徒享富,黎庶日憔悴。况闻内侵逼,胡虏渐南下。振笔一长叹,何时仗词归。好梦想功名,因之欲破敌。功名不可得,破敌心亦衰。一从陇头西,宛转至天涯。故园久已废,道路阻且长。安得壮士兮,来相从,凿穿隧道兮,遂与北虏通。奇谋不待语,光武最兴隆。胡虏未灭兮,泪空流,终古无忘兮,耻未雪,临河一恸兮,曲终人不见。”
诗意:唐朝的大业早已消逝,黎民百姓的心中早已不满,诸侯们只知道享乐,黎民百姓却日渐憔悴。况且还听说内忧外患同时存在,胡虏逐渐南下。提起笔来长叹一声,什么时候能够凭借文辞报效国家。曾经梦想功成名就,因之想要破敌杀胡。但功名不可得,破敌之心也逐渐衰退。从陇头向西逃亡,辗转流离到天涯海角。故乡早已荒芜,道路崎岖且遥远。哪能得到勇士相伴随,凿穿隧道与北虏相通。这样的奇谋不用说,光武帝最兴隆。胡虏尚未灭亡,泪水白白流淌,终古不能忘记仇耻未雪,临河恸哭一番,歌曲结束,不见人影。
“百尺竿头进百尺”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病起书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求学进取的执着追求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百尺竿头进百尺”诗句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病起萧萧两鬓华,不闻世上有人兮。唯有河山如旧时,月姣风细,弄扁舟。晚见渔翁爱月明,归来倚杖听江声。身长健,心长醉,浩然天地间。百尺竿头进百尺,挠其不幸兮,奈其由命。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意:竹杖芒鞋轻便胜过马匹,谁还会害怕呢?一件蓑衣遮风挡雨,任凭烟雨涤荡出没于人生。病愈后,头发斑白,萧萧然,也不曾听说世上有人认识我。唯有河山一如既往,月色皎洁,微风习习,泛舟赏月。黄昏时分,见到渔翁也喜爱明月,晚归时拄着竹杖听江水潺潺的流动声。身体康健,内心舒畅,浩然之气充盈天地之间。在百尺高的竿头上再向上进百尺,命运不济,也无可奈何。回首往昔萧瑟困顿之处,归去,也没有风雨,也没有晴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