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安石
创作背景: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因变法触犯了保守派贵族的利益,被罢相。此后,他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仍然心系国家,胸怀壮志。这首诗就是他在江宁期间所作。
诗歌意思:
这首诗以松树为喻,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和期望。诗歌开篇写松树的坚韧不拔,它“立身本孤直,凌霄自有根。”,意思是松树的本性就是正直,它扎根在深厚的土壤中,始终向上伸展。这里暗喻作者自己高风亮节、不畏权势的高洁品质,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贞之情。
诗歌接下来写松树的不畏严寒,它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意思是寒冬来临,松柏是最后才会凋谢的树种。这一句是指作者在遭贬谪后,仍然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就像松柏一样,在逆境中依然坚强。
诗歌最后写松树的顽强生命力,它是“风吹雨洗愁常绿,雪压霜欺意更饶。”,意思是风吹雨打,松树依然常绿,即使被冰雪覆盖,依然生机勃勃。这一句象征着作者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坚信自己终将能够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