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小雅·四月》,诗中云:“四月清明,雨纷纷。”其中的“清明”是指天气晴朗明净。在古人看来,清明时节,天气温暖、阳光明媚,是祭扫祖先、踏青郊游的好时节。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扫墓、献花、烧纸钱,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之情。清明节也是一个踏青郊游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欣赏春光美景。
《清明》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这是一首描写清明节时节景色的诗。全诗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清明”节气里,天气寒冷,阴雨纷纷,路上行人愁肠满腹,魂不守舍,一路上愁肠百万,犹如断魂一般。
杜牧遥指杏花村,表明他已经走到了杏花村。诗人找到了酒家,得以小酌几杯,聊以解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清明节时节的伤感之情,也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