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清明》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当时杜甫58岁,正在华州(今陕西华县)任刺史。清明节前后,杜甫因公务繁忙,无法回乡扫墓,于是作此诗寄托哀思。
诗的前四句写杜甫清明节独自一人在异乡的所见所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细雨霏霏,路上行人寥寥无几,显得十分凄凉。第二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甫正想找一家酒馆喝点酒消愁,这时他看到一个牧童,便向他打听哪里有酒馆。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告诉了他。
诗的后八句写杜甫在酒馆里独自饮酒,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景。“杏花村里饮酒,酒醒只在花前愁”:杜甫来到杏花村后,走进了一家酒馆,喝起了酒。然而,即使喝醉了,醒来后依然愁绪难消,只能对着满园的杏花发呆。“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玉门关是汉朝时设置的一个边塞关隘,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杜甫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戍守边疆的将士们的思念和关怀。“归心似箭,离家千里,日夜兼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杜甫非常想回家,但是他离家千里,只能日夜兼程地赶路。“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杜甫问梅花开在哪里,牧童告诉它风吹一夜,花瓣已经飘满了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