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大柏地,万象心间开。
贪痴嗔慢疑,切莫少懈怠。
觉悟真如性,本自清净来。
慈悲与智慧,普度众生哀。
《菩萨大柏地》出自《瑜伽师地论》,是佛教重要经典之一。菩萨大柏地,亦称菩萨十地,即十种菩萨修行阶段。菩萨修行,从初发心到成佛,要经历十个阶段,称为十地。十地菩萨,从低到高依次为: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三地菩萨、四地菩萨、五地菩萨、六地菩萨、七地菩萨、八地菩萨、九地菩萨、十地菩萨。菩萨大柏地,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思想之一,体现了大乘佛教的慈悲与智慧主张。
《菩萨大柏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菩萨大柏地,万象心间开。菩萨,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者,他们发愿普度众生,达到解脱的境界。菩萨大柏地,是指菩萨的境界非常高,他们能够洞察一切众生的心,并且以慈悲与智慧来帮助众生脱离苦海。
贪痴嗔慢疑,切莫少懈怠。菩萨修行,必须克服贪、痴、嗔、慢、疑五种烦恼。贪,是指对财富和权势的贪求;痴,是指迷惑颠倒,不识真如;嗔,是指对他人怀有愤怒和怨恨;慢,是指自高自大,瞧不起他人;疑,是指对佛法产生怀疑。五种烦恼是菩萨修行路上最大的障碍,菩萨必须时刻警惕,不能让五种烦恼控制自己的心。
觉悟真如性,本自清净来。菩萨修行,最终的目标是觉悟真如性。真如性,是指一切众生的本性,它是清净无染的。菩萨通过修行,能够去除心中的烦恼和执着,从而显现出本有的真如性。真如性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它不受任何外在条件的影响。
慈悲与智慧,普度众生哀。菩萨修行,不仅是为了自己解脱,也是为了普度众生。菩萨以慈悲之心,怜悯一切众生;以智慧之眼,洞悉一切众生的苦难。菩萨以慈悲与智慧来帮助众生脱离苦海,让他们达到解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