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三月二十五日贬官黄州,此诗作于同年(1085)七月十八日,时年四十九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它呈现出不同的形状,远近高低各不相同。如果不了解庐山真正的面貌,只因为身处庐山中。
诗人以庐山为例,阐述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政治上遭受挫折。但他并没有消沉,而是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旷达胸襟。
诗人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想真正了解事物,必须跳出事物本身,从更高的角度去观察。这首诗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要深入地去了解事物的本质。
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诗,是咏庐山之作。诗人站在西林寺的壁前,远眺庐山,诗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庐山,有着不同的形状。远看,庐山像一座山岭;侧看,它又像一座山峰。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也不同。高处看到的庐山,与山下看到的庐山,又是不同的。
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不禁发出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说,如果你身处庐山中,就看不到庐山的全貌。只有跳出庐山,才能真正地了解庐山。
这首诗看似写庐山,实则写人生。人生也是这样,如果你只关注眼前的一点一滴,就看不到人生的全貌。只有跳出自己的圈子,才能真正地了解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