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他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聪颖过人,五岁能诗,七岁能文,被誉为“神童”。李贺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终年26岁,留下240多首诗篇。他的诗歌继承了汉魏六朝的传统,又融入了唐代诗歌的革新精神,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以奇险冷艳见长,想象丰富,比喻新奇,语言精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诗唐"的出典出自唐朝诗人皮日休的《李贺集序》。皮日休在序言中写道:“昔读张籍李贺诗,不觉流涕。张籍诗豪放,李贺诗清苦。马思唐诗幽深,杜荀鹤诗悲酸。四人者皆有高才,而命途不通,悲恨生焉。”皮日休在这里将李贺与张籍、马思唐、杜荀鹤并称为“四杰”,赞扬他们的才华和诗歌成就。同时,他也对他们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
"马诗唐"的诗歌风格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争议。有人认为他们的诗歌风格太过晦涩难懂,不适合一般读者阅读。也有人认为他们的诗歌风格很有特色,值得细细品味。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李贺诗奇险,马思唐诗幽深,杜荀鹤诗悲酸,皆唐季之杰也。”现代学者朱光潜也认为:“马思唐诗的特色是深沉含蓄,蕴藉有味,不象一般作者诗的显浅浮露。”因此,对于“马诗唐”的诗歌风格,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既要肯定其特色,也要承认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