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二字,起初出自李白诗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马诗愁草千里绿,燕草如碧丝。”中的“马诗”。在《玉溪编事》中提到:“马诗谓百首。今人马诗,多百首。嘉靖中翰林饶权,在侍讲坊,题曰十二楼,为《马诗》之祖。”
其实,马诗的起源可能更为久远,在青楼中供人演唱的诗歌都称为“马诗”。陈辉《元遗山诗集笺注》卷三十二:“‘马诗’者,青楼中供人演唱之歌曲也。何则?唐时士大夫,好蓄骏马,青楼娼妓,往往骑马游行。一日之中,马常更数乘,故称‘马诗’。”
到了南宋时期,“马诗”的含义开始逐渐发生变化,不再局限于青楼诗歌,而成为一种用来描绘长期游历生活的词语。如陆游《书愤》:“马诗自笑非关俗,燕草如碧丝。”
自此以后,“马诗”的本义逐渐淡化,甚至成为一种用来泛指旧诗词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