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马诗第三首是什么意思?

首页

马诗第三首是什么意思?

马诗三首其三

宛陵舟中作

杜甫

蜀地多贤士,山东有豪民。

豪民皆壮士,衣食常丰殷。

夏裘不掩膝,冬裘不掩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未闻。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意:

益州(唐初改名益州为蜀州,后又改名蜀州为益州)有很多志士,山东有很多殷实富裕的豪强。那些豪强都是壮士,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夏天他们穿的短衣遮不过膝盖,冬天穿的裘衣盖不住身体。豪强们听说官军收复了河南,但河北仍然还在叛军手里。所以洛阳的亲友们如果问我,请告诉他们,我的心始终一片清白纯洁如玉壶中盛放的冰雪。

注释:

宛陵:县名,在今安徽宣城县南。

蜀地:这里指唐益州(今四川成都)。

山东:这里指唐河南道(今河南、山东等地)。

豪民:富裕之家。

殷:通“盈”,丰盈。

夏裘:夏季穿的短衣。

冬裘:冬季穿的裘衣。

洛阳亲友:指杜甫在洛阳的亲友。

一片冰心在玉壶:比喻自己清白无瑕。

赏析:

《马诗三首》是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从成都乘船东下沿江东归时所作。当时杜甫已经年近六十,旅途艰辛,加上忧国忧民,心情非常沉重。

这首诗写于沿江东下途中,诗人已得知唐军克复河南的消息,听到这个消息,杜甫的心情既高兴又忧虑。高兴的是,中原大地终于收复了,离收复两京又近了一步;忧虑的是,河北尚未收复,战争还将持续下去,人民仍然要受苦。

诗的前四句,诗人先概括地介绍了蜀地和山东的情况。蜀地多贤士,山东有豪民。豪民皆壮士,衣食常丰殷。这些富裕的豪强,都是身强力壮的壮士,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写自己听到官军收复河南的消息时的感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未闻。诗人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的消息,非常高兴。

诗的第七、八句,诗人写自己对洛阳亲友的思念。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告诉洛阳的亲友,如果他们问起自己的情况,就告诉他们,自己的心始终一片清白纯洁,像玉壶中盛放的冰雪一样。

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之情。

热门工具

Copyright© 名字网-专业婴儿宝宝起名网站!闽ICP备2022000160号-1